雪山生命奇迹
若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那“冬虫”与“夏草”跨域物种的结合更是神奇的天地造化,冬虫夏草物种形成的历史与青藏高原形成年代相似,差不多有70万年。虫草的生长条件很苛刻,在冬虫夏草分布的产区局部存在着现代冰川,年平均温度为11度,一年中一半时间被冰雪覆盖,最冷温度达零下30℃至零下40℃。无霜期短,只有20至30天,冻土时间长,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长极为缓慢。降雨量少,青藏高原是全国降雨量最少的地区,尤其是在高海拔的冬虫夏草产区降雨量更少,年降雨量仅有556-651毫米。沙尘暴多,每年的2至5月份是沙尘暴季节,每天都有大量的沙尘被狂风吹起,常常是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日照充足,使紫外线强烈,特别是在下午的13点至15点紫外线照射最为强烈,以致造成当地藏民皮肤粗糙、色素沉着;植物被晒后,叶片卷曲,呈焦灼状。空气干燥,其湿度小于20%,人们口唇干裂,皮肤起皮屑,头发干枯。空气含氧量低,仅为内地空气含氧量的50——60%,在这样缺氧的环境中,人们感到胸闷、呼吸不畅、口唇青紫,常常需要张大嘴巴帮助鼻腔呼吸。昼夜温差大,白天有阳光照射时比较温暖,当太阳落山后,温度就骤然下降,晚上要比白天低10—15度。
正是青藏高原雪域高寒草甸冬虫夏草产区极为恶劣的环境和气候条件才造就了冬虫夏草独特的神奇药性。冬虫夏草的有效成分菌丝体是在大气平均温度2℃左右时开始生长,当土壤温度达到14~16℃时生长最好。在十月上、中旬地温低于零度时菌丝体就停止生长,并在冻土中越冬;至来年夏天的五月大气月均温达到6℃左右时,子座开始长出地面,随着气温和地温的升高,冬虫夏草的子座渐渐伸长肥大。
每一根冬虫夏草的生命历程,都是一段美丽的故事。在青藏高原海拔3500-5000m的高山灌丛草甸带和高寒草甸带,每年阳春三月,蝙蝠蛾便开始在草丛间翩翩起舞、寻求配偶;高每年五六月盛夏时,雪山冰雪消融,蝙蝠蛾便产卵于花叶,长成蝙蝠蛾幼虫后,钻进土壤里吸收着植物根茎营养。与此同时,线形的冬虫夏草真菌子囊孢子遇到蛰伏在土壤中越冬的蝙蝠蛾幼虫,钻进虫体并以虫体为营养萌发菌丝,直至充满整个虫体;而外表依然保持幼虫原状,看上去还是一条虫。次年春末夏初,虫体头部长出一根小草,顶端有菠萝状的囊壳,看上去像棵草这便是冬虫夏草。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冬虫夏草真菌千万年来之所以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生态环境中顽强地生存、繁衍,正是因为它所具有的极强生命力和非凡的适应能力,也才能够为人类提供其单一的菌丝体营养,而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对这种单一的小分子结构营养才非常容易接受吸收,从而才能达到免疫力的增强,健康长寿。
虫草酸 C6H12O6 | 抗肝组织纤维化,抗脂质过氧化 |
虫草多糖 C6H10O5 | 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升高白细胞、治肺结核、气短喘咳、阳痿 |
维生素 | 参与机体代谢的调节 |
超氧化酶歧化酶 | SOD是生物体内氧自由基的天然清除剂 |
核苷类 | 抑制血小板凝集血小板凝聚的作用和镇静 |
氨基酸 | 通过代谢可产生能量 |
优质蛋白质 | 含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多,营养价值高 |
微量元素 | 微量元素的摄取对机体内环境及其生理平衡起重要作用 |